图丨毛泽东
前言
吴连登于1964年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,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,他做了毛泽东的贴身管家十二年,从他的回忆中,我们能够看到,除去革命伟人这一身份,另外一个,真实、友善、质朴的老人。
贴身管家吴连登
吴连登是江苏盐城人。他在1961年来到中央办公厅的服务处工作,在这里工作,吴连登有很多机会遇到平常人见不到的领导干部。
吴连登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时候,就是在颐年堂,他们在开会,吴连登是当时的服务人员,后来,吴连登见到毛泽东的机会越来越多,彼此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1964年国庆节的时候,吴连登正在天安门上服务,听到一个女声在喊自己的名字,原来是毛泽东的护士吴旭君,原来是毛泽东点名叫吴连登。
吴连登不明所以,愣在一边,吴旭君赶忙催促吴连登跟着去自己去见毛泽东。
进了门,毛泽东说,“我们见过,你是那个盐城人。”
吴连登毕恭毕敬地说,“我叫吴连登。”
“我请你到我家里帮帮忙行不行啊?”
吴连登自然没什么不愿意,“我怕我工作做不好,那就请毛主席多批评了。”
毛泽东笑了笑,
“我那的事情有时候真的多,有时候也没啥事。”
图丨毛泽东和吴连登
就这样,吴连登来到了毛泽东身边,最开始,他不是做管家的,他只是管理仓库、搞搞卫生,收拾收拾毛泽东房里的东西。
1968年之后,吴连登开始管理毛泽东的伙食财政,也管理江青和孩子们的一些杂事。
毛泽东的稿费由中央特会室保管,吴连登负责毛泽东和江青的工资,两个人的账务分得明明白白。
毛泽东的账务很好算,他没什么乱七八糟的兴趣爱好,不打牌不打麻将,听广播看电视也很少,除了最基本的水电房租,以及老婆孩子们的生活费,毛泽东开销中比较大的部分就是吸烟、喝茶、还有买书。
毛泽东喜欢看书,他自己说,
“你这个管家,一天不给我吃没关系,但是一天不给我书看,活着就很难。”
零零散散、乱七八糟的东西算下来,工资也只能算是勉勉强强维持生活,有时候还需要从稿费中补贴。吴连登给毛泽东写个报告,只有毛泽东在上面画个圈,稿费才能动。
图丨毛泽东抽烟
毛泽东吸烟很凶,有时候一天会吸两包多,是一种特质的熊猫牌香烟,这个习惯除了消费比较大,对身体也不好。
医生也劝过他很多次,不要再吸烟了,他自己说过要戒,但是都没有成功。
周围的工作人员很担心毛泽东的身体,可是戒又戒不掉,怎么办呢。
大家想了个法子,在成都请了一位师傅,给毛泽东专门做一种雪茄,这雪茄既要有劲,还要减少有害物质,后来,还在里面加了些中药,毛泽东身体不好的时候,基本都在抽这种烟。
毛泽东喝茶也很厉害,有时候,他一个人一个月就能喝一斤左右,还都是好茶叶,最多的时候,一个人一个月喝了三斤,着实吓人。
毛泽东品尝过很多类型的茶叶,什么杭州的炒青,江苏的碧螺春,江西的云雾茶等等,试来试去,他最喜欢的还是龙井。
毛泽东喝茶还有一个习惯,就是睡前喝的茶不倒掉,早上起来加点开水继续喝。好多人都说不能喝“过夜茶”,可毛泽东没管过那么多,照喝不误。
图丨毛泽东和江青
至于江青那边,其实也没什么钱,她甚至都没什么金银首饰,衣服虽然不少,但是太贵的也没有。
她想穿好衣服,想要花样多,但是没什么钱,嫌贵也不会买,所以经常把长袖改成短袖,浅色改成深色,改来改去,染来染去,吴连登经常为这事跑腿。
图丨吴连登
吴连登还需要负责毛泽东的饮食,因为买菜都是他去买的,做好了,也得吴连登先尝尝咸淡,当然也是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,说的不好听一点,若是毛泽东吃了饭菜出现什么安全问题,吴连登肯定脱不了干系。
吴连登回忆说,
“主席吃东西挺随意的,没什么特殊要求,他自己有种说法,就是‘我想吃什么,说明我身体里缺什么,吃这些下去就能吸收好,所以不要限制我。’”
可是医生护士,包括周围的工作人员,总得要考虑他的身体状况,所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点小摩擦。
医生让他吃些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,他说,
“你们那都是山珍海味,我可吃不惯,我不想吃的东西你们不要勉强了,我吃了不舒服,说明吸收不好。”
一次,医生跟工作人员说,大油脂肪太多,胆固醇太高,建议用其他食物油炒菜,工作人员就悄悄更换了油,没想到,毛泽东一尝就吃出来了,
“今天这菜怎么做的?不香啊”
工作人员把医生的话转述给毛泽东,毛泽东一听不高兴了,“谁叫改的谁去吃!”
没办法了,厨师炒菜开始用“混合油”,三分大油,七分植物油。
图丨毛泽东和群众在一起
晚年的毛泽东很喜欢吃他的家乡饭,吃他小时候吃的那些东西,什么泥鳅啦、青蛙啦、小鱼小虾啊。
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家常,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,因为毛泽东想念以前的味道,但是大家根本就不会做,甚至有很多都没听说过,所以工作人员也只能尝试,尝试的不对,毛泽东就会告诉厨师怎么做,做的合胃口了,就会吃的特别高兴,甚至讲讲以前的事情。
有段时间,毛泽东喜欢吃红薯和玉米,说用火烤的玉米可好吃了,工作人员给他买了玉米在煤火上烤了,不过毛泽东尝过之后说味不对,后来人们才知道,他以前吃的是柴火烤的。
毛泽东在吃上有些很“念旧”的讲究,江青有时候会说,毛泽东的“老农民”习惯不改。
许世友常给毛泽东送土特产
吴连登觉得,毛泽东是个特别讲原则的人,作为国家主席,经常会有人国外元首或是朋友老乡,也或是一些“心术不正”的人给他送些东西,对于这些东西,能拒的就拒,拒不了的就照价付款,或是交工分配,总之很少会自己留下。
一般来说,贵重物品一律充公,若是食品或是难以保存的,就会分类送出去,水果就送到幼儿园,茶叶就送给工作人员。碰上有人送的东西量特别大,他就让人拿到中南海食堂卖掉,然后写封信,标明我党不准送礼,并把卖掉的钱和信一起寄回去。
图丨毛泽东
一次,西藏有人给毛泽东送了一块金表。工作人员看着毛泽东腕上破旧的手表,连表盘上的数字都快看不清了,就说让毛泽东换下来吧。
毛泽东抬眼看了一眼金光闪闪的表,干脆的告诉工作人员,“不换,明天把这表上缴到特会室去。”第二天,这块金表就被送去了特会室。
若是遇上名人字画或是古董文物之类的,毛泽东就直接转交国家了。
图丨上阳台帖
之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将自己收藏的李白《上阳台帖》赠送给毛泽东,毛泽东对于李白的诗词很是推崇,而且这说不定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部李白真迹。
虽然爱不释手,但他是还是按照规定把《上阳台帖》转赠给故宫博物院收藏了。
吴连登有时候会劝毛泽东用一点,留一点,反正送过来已经是个人的了。毛泽东不认可,他跟吴连登说,
“党就是需要有纪律的,这些礼物也不应该是送给个人的,而是送给中国人民的,你若是在我这个位置上,人家也会送给你。中国是不缺我毛泽东这一点吃的花的,但是我要是拿了,就是生活不检点,那些部长、省长、市长、县长也都可以?这国家还怎么治理?”
图丨许世友和毛泽东
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,让吴连登印象最深的就是许世友每到重阳节前后,都会给毛泽东送些土特产。
连着好几年,他不是让秘书,要不就是自己亲自到北京来,把土特产送过来,而东西大多是大闸蟹、鱼虾、野兔之类的食物。
许世友送过来的东西,数量有限,一般是三到五斤左右,不会特别多,因为他只是想让老朋友尝尝,而不是抱有任何目的性。
每次许世友亲自上门送来土特产的时候,毛泽东都会跟他聊很长时间,还经常留下许世友一起吃顿便饭,喝个小酒,两个人的关系是真的好。
毛泽东对于许世友送来的东西不会拒绝,他会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分享,毛泽东也就吃个一两只,剩下都给工作人员们分了。
在吴连登的印象中,不管是许世友的土特产,还是自己一点没留分发捐赠出去的东西,基本从没给过江青和孩子们。
许世友和毛泽东的情谊
说起毛泽东和许世友的关系,两个人的革命友谊一直都是坚不可摧的,并且持续了很多年。
两个人第一次相遇是在1935年长征途中,毛泽东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和许世友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了。
那个时候,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实力远超红一方面军,所以部队重新调整编制后,分为左右两路军,朱德任总司令、张国焘任总政委,毛泽东被编入右路军。
而许世友是右路军第四军的后卫,两个人有了直接接触。毛泽东见到许世友就跟他说,
“我对你早有耳闻啊,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啊?”
“我幼名叫友德,姓许,家谱上是‘仕’字辈,叫做许仕友,参加红军之后,感觉‘仕’是做官的意思,就把‘仕’改成了‘士’,当个红军战士名副其实。”
许世友憨憨地笑了笑,又问道,“你觉得我这名字改得好不好?”
毛泽东回答,
“好是好,不过咱们可以商量商量再改个字,把‘士’改成‘世’,世界的世,世界之友,多好!咱们这次北上抗日,眼光也要放长远嘛。”
从这之后,许世友就把名字改为了人人所知的“许世友”,不得不说,许世友对毛泽东的初印象是敬佩的,觉得他有学识也有吸引力。
只不过,后面发生了一件事情,让许世友对毛泽东产生了“误会”,好在两个人不打不相识,友情持续了一生。
图丨张国焘和毛泽东
1937年3月,党中央就《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》召开了会议,《决定》中指出,过去红四军所犯的错误,应该由张国焘一个人负责,不要把个人问题牵扯到红四军的其他干部身上。总体来说,这次会议其实是平稳的,不少红四军方面的干部态度端正,也敢于揭发张国焘的问题。
不过总有一部分人,想法偏激,言语也比较过分,性情耿直的许世友听不过去就反驳了几句,没想到引火烧身,最后变成了自己的“批斗会”。
有人说,许世友为张国焘说话,一看就是第二个“张国焘”。
图丨张国焘
许世友怒火中烧,直接开骂,这一开骂,各种高帽脏水都来了,他解释不清,急火攻心,吐出一口鲜血就晕了过去。
许世友从医院病床上醒来后,越想越不解,越想越气愤,他在想,自己南征北战,用生命给穷人打天下,没功就算了,怎么就还有罪呢?
许世友脑子一糊涂,决定偷偷带着愿意走的人,回四川去打游击去。
响应许世友的不少,大都是许世友的老部下们,经过秘密串联,一切准备就绪。
不过“逃跑”未能成功,因为有一个早前响应离开的部下,越想越觉得不安,就把这事报告给上级了。
许世友被人揭发了,一部分人直接把许世友一时冲动的行为上升到另一个高度,说他大骂共产党,态度恶劣,应该枪毙,免得留下祸患。
图丨许世友
毛泽东盯着眼前的文件陷入沉思,在他看来,许世友出身贫苦,革命意志坚定,想要逃离延安,确实有他的责任和不对,但是其他人偏激又粗暴的做法也是惹怒许世友的关键。
况且许世友对革命有功,张国焘的事情也跟许世友没什么关系,至于会议上的发言,他的性格也就如此。所以毛泽东顶着巨大的压力,坚持自己的意见,对许世友从轻处决,判处一年半徒刑。
判决之后,毛泽东托人给许世友捎去一条哈德门香烟,还派人去看望许世友,不过当时许世友对毛泽东可是横竖看不顺眼,并没有多少回应。
后来,毛泽东亲自去到狱中看望许世友,他还没怎么说话,许世友就一拳飞过来。许世友的想法是什么,你叫人把我关起来,还假惺惺地来看我?
毛泽东看许世友还没有想通,而且情绪太激动,只能悻悻而归。他没有放弃,再一次来到了许世友的狱中,这回他语重心长地说,
“世友同志,你打了很多仗,吃了很多苦,我们都知道,我对你表示敬意。”说完就给许世友鞠了一躬。
许世友心里有点委屈,差点掉下泪来,毛泽东一看许世友没有发飙,接着说,
“红四军的干部是党的干部,不是他张国焘的干部,张国焘的问题,应该由他自己承担,跟你们没有关系。”
图丨许世友
这一席话解开了许世友心里的疙瘩,他扑通一声跪倒在毛泽东面前,
“主席,我今天知道了,你讲的在理,以前我在很多地方都对中央有所不满,觉得中央就是在报复我们红四军,现在我知道了,不是这样的,我犯了严重的思想错误!”
毛泽东赶紧扶起许世友,说,“咱们是革命兄弟啊,这样使不得。”
许世友立正站好,“我要把你的话跟红四军的干部们讲,帮你宣传,让那些搞鬼的,不团结的人都站不住脚!”
毛泽东拍了拍许世友的肩膀,
“你的性格很可爱,这是你的优点也是你的缺点,我送你几句话,希望你能记在心里。单用鼻子闻,认不出好菜,光靠暴脾气,交不到好友。”
没过多久,许世友出来了,他特地去到毛泽东的住处,毛泽东准备了便饭,知道许世友爱喝酒,还托人去买酒。聊天中,他给了许世友不少建议,甚至给他安排新的工作。
许世友追忆这件事情的时候总是说,
“从这一天开始,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政治生命!”
图丨许世友和毛泽东
此后的日子里,许世友对毛泽东忠心不二。解放后,许世友几乎没有在北京办过公,就算他被任命国防部长的时候,也一直兼着南京军区司令,包括后面在北京有职务,也很少住在北京。
这其中除了有许世友的个人秉性之外,也有毛泽东的深谋远虑。南京是个不管对内还是对外都很有特殊意义的地方,把许世友安排在这里,可以看得出来,毛泽东对于许世友全心全意的信任,以及许世友在他心里的分量。
不管遇到什么内忧外患,只要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,就能得到许世友切实有力的保护,而许世友去到北京,毛泽东也是尽一切能力,护他周全,并给予照顾。